「處女膜」名詞壓迫女性! 林淑芬籲衛福部:改中性名稱

直到現在,仍有不少人對「處女膜」充滿迷思,認為處女膜裂開代表有性經驗。為避免強化父權社會下的「處女情結」,民進黨立委林淑芬30日呼籲衛福部應研議以中性名稱取代「處女膜」與「惡露」等名詞,同時教導孩子正確性教育並認識身體構造。

 

 

林淑芬與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,舉行「打破處女膜假象,正名一起來」記者會。黃淑英表示,「處女膜」確實被社會連結到童貞、女性第一次性行為等意涵。如果一直強化「處女」的概念,恐進一步傷害女性自尊心及人格,因此呼籲政府正視這個議題,以適當名稱取代「處女膜」等名詞。

林淑芬說,社會強調年輕時的「處女價值」,年老時「老處女」卻變成了一種嘲笑。女人本不該承受這樣的壓力,希望從名稱開始改變,不再繼續強化父權社會下的「處女情結」,對女性施加更大的壓力。她舉例說,瑞典性教育協會2015年曾推動將「處女膜」正名為「陰道冠」,因為「處女膜」並非一片「膜」,該樣的名詞會造成錯誤認知。

 

▼林淑芬、台灣女人連線會中呼籲,衛福部應研議適當名稱取代「處女膜」與「惡露」等名詞,請教育部將字典及醫學教科書中的用詞隨著衛福部正名而順修,並在教學中澄清相關迷思,導正視聽,同時也要教導孩子正確性教育並認識身體構造。

 

對此,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回應說,國民健康署完全正向支持更名一事,如果可以使用社會普遍接受的名詞,將會進行宣導教育,因為逃避沒有辦法給孩子正確的觀念,反而會造成更多誤解。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則表示,「處女膜」有替代名詞「陰道瓣」,「惡露」的醫學名詞是「產後排除物」,但大家已經習慣使用這些名詞,還需要一些時間推動使用其他合適的詞彙,消除性別歧視。

 

延伸閱讀:

 

來源:網路資料